從“我不會”到“我能行”,“中國芯”成長之路竟如此坎坷
來源:全國少工委
讀了昨天的推送文章
聰明的你肯定已經猜到了
為什么芯片的“學名”是“集成電路”
它的確是數以億計的電路
集合而成的!
正因為芯片集成了這么多電路
功能才如此強大——
它是電腦的“大腦”
是手機的“嘴巴”和“耳朵”
是照相機的“眼睛”……
可以說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智能化
全都離不開芯片

也正因為芯片又精細又復雜
又高端又重要
所以,它也成為“卡脖子”的科技
被人卡住脖子
生命就被別人掌控
這可太可怕了,是不是?
因為歷史原因
我國的芯片研發起步比較晚
好長一段時間都依賴進口
如果哪天外國人不賣給我們了
我們的電子設備就失去了
“大腦”“眼睛”“鼻子”“耳朵”……
這就是“卡脖子”!
近年來
有的國家已經開始
對中國的一些高科技企業
實行全面封鎖
不許將包括高端芯片在內的產品
供貨給中國的高科技企業
還不許向這些企業
提供生產芯片的設備
他們想從源頭上
堵死中國的芯片發展之路!

幸虧中國科學院
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
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
2000年,年輕的研究員胡偉武
毅然接下了“為國造芯”這個重任
組建了龍芯課題組
也就是現在的龍芯中科公司的前身
胡偉武給自己定了兩年的目標
一定要把中國人
自己的CPU芯片搞出來
那兩年,他帶著課題組成員
在60平方米的實驗室里
沒日沒夜地工作

胡偉武說
當時遇到的最大的困難
就是“我不會”!
為什么不會呢?
因為芯片是頂頂核心的技術
外國人不但不可能教給我們
還會搞技術封鎖
一句話
他們不想讓中國人學會!
所以,胡偉武他們面臨的
是一片技術空白
全靠自己摸索
技術攻關的時候
他們顧不上吃飯
也顧不上回家
最忙的時候
胡偉武甚至整整一星期
都沒出實驗室!
經過艱難的摸索
終于,2002年,8月10日凌晨
中科院計算所北樓105房間
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安裝了“龍芯 1 號”芯片的計算機
順利啟動
“龍芯 1 號”成為我國首款
自主研發的通用 CPU 芯片!
“龍芯 1 號”終結了
中國人只能依靠進口 CPU 的歷史!

胡偉武和許多科學家一樣
早早地就白了頭發……


現在
我們國家越來越注重
自主芯片的設計和制造
陸續研發出
飛騰、申威、海光等系列的芯片
逐漸形成了我們自己的 CPU體系
當然,如何解決芯片的“卡脖子”問題
仍然是現在“中國芯”的首要任務
但是我們已經邁出了
打破國外壟斷的第一步!
從一捧沙子鍛造出精密的芯片
需要經歷幾百道工序
可謂“九九八十一難”
“中國芯”也會在中國人的努力下
歷經艱難困苦而逐漸發展壯大
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同學
加入“中國芯”事業
用我們的雙手
締造我們的中國夢!
編輯:媒介與教育中心